close

  眼下城市的粗放型擴展,使得依賴於土地擴張的發展模式變成了債務危機,這也倒逼政府迎難而上的改革轉型。
  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台以來,城鎮化議題的關註熱度一直很高。它的發展理念、視角和模式等,也成為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在我看來,要去理順這些問題,就該對城鎮化的“利益推手”與改革難度有必要的認識。
  都知道,所謂城鎮化,是人口從農村向城鎮遷徙的過程,這也是國際普遍的規律。而與國際相比較,中國城鎮化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度背景不同,城鎮管理體制、戶籍管理體制和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融資制度等;二是發展路徑不同,政府可以低成本地調動資源,支持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降低土地、勞動力和環境成本;三是發展階段不同,中國面臨著後發劣勢,處於兩難選擇,既要向發達國家看齊,走趕超路線,同時又面臨著大量低收入和低素質的農民進城。
  而就規模差距看,中國是在世界最大規模人口的基數上,完成的高速城鎮化進程,史無前例,無經驗可借鑒;還有,從積累的矛盾看,中國是由於體制特點造成的人口城鎮化質量不高和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影響到未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分析,前提是在制度背景下瞭解利益推動的增長機制。
  國際上所謂市場經濟規律更強調企業家為主體的推動機制,而在中國,是企業和政府雙重的推動機制,前者是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了企業家最大的潛質,而後者則是通過政府力量配置資源和要素,大大降低了企業家的經營成本。
  企業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資本積累,政府則滿足了幹部的升遷和城市的改造。三十年發展的結果,是企業家和政府對於這種發展模式的過度依賴,導致了向負面的轉型。
  企業希望進一步降低成本,但是遇到了勞動力、土地和環境成本飆升的挑戰。政府則繼續通過排斥公共服務降低城市發展成本,但是隨著土地和環境成本上升,城市的粗放型擴展導致政府的財務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得依賴於土地擴張的發展模式變成了債務危機。
  因此,這種發展結果倒逼企業和政府必須面臨轉型。關鍵在於政府轉型的壓力面對著各種利益主體的挑戰,自身發展模式調整的適應能力,徵用土地的成本和吸引投資過度競爭的壓力,既得利益階層的城市戶籍居民對改革的阻力,債務和政績約束的壓力等等,使得改革政策的提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推進改革需要的頂層設計和地方實踐的結合,政府引導和市場推進的結合,可能是未來探索的重要選擇。
  □李鐵(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01acfzx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